中药的性能即中药的偏性,也称中药的药性
其基本内容包括:

  • 四气五味
  • 升降沉浮
  • 归经
  • 有毒无毒

四气

寒 凉 温 热

  • 寒凉药:清热泻火,凉血解毒,清热利尿,清心开窍,凉肝息风
  • 温热药:温里散寒,补火助阳,温经通络,引火归元,回阳救逆

“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”

五味

《神农本草经》“药有酸,咸,甘,苦,辛五味”
五味不仅仅是对药物味道的真实反应,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。

  • 辛甘发散为阳

  • 酸苦通泄为阴

  • 咸味涌泄为阴

  • 淡味渗泄为阳

酸味属木,苦味属火,甘味属土,辛味属金,咸味属水

辛甘淡【阳】
酸苦咸涩【阴】

辛:能行能散
即具有发散,行气,行血的作用。【解表药,行气药,活血药】
辛味药多治表证,气血阻滞之证
Eg. 紫苏叶发散风寒,木香行气止痛,川穹活血化瘀

甘:能补能和能缓
即具有补益,和中,调和药性,缓急止痛的作用
【滋养补虚,消食和胃,调和药性,缓解疼痛】
Eg.人参补元气,熟地滋补精血,神曲消食和胃,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

苦:能泄,能燥,能坚
即具有清泄火热,泄降气逆,通泄大便,燥湿,坚阴
苦味药多治火热证,咳喘,呕恶,便秘,湿证,阴虚火旺
Eg.黄芩,栀子清热泻火,杏仁降气平喘,半夏,陈皮降逆止呕,大黄,芒硝泄泻热通便,龙胆草,黄连清热燥湿;苍术,厚朴苦温燥湿;知母,黄柏泻火存阴。

酸:能收能涩
具有收敛,固涩的作用
一般能固表止汗,敛肺止咳,止泻,固精缩尿,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。酸味药多治疗自汗盗汗,肺虚久咳,久泻,遗精滑精,遗尿尿频,崩带不止等病症
Eg.五味子固表止汗,乌梅敛肺止咳,五倍子涩肠止泻,山茱萸涩精止遗,金樱子固精缩尿止带
部分酸味药有生津的作用,如乌梅,酸枣仁
另外,药用醋制可增其引药入肝的作用,如醋制香附,柴胡增强疏肝解郁之攻功效

咸:能下能软
即具有泻下通便,软坚散结
泻下通便,软化坚硬,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咸味。
如肾经的咸味药都有良好的补肾的作用

淡:能渗,能利
即有利水渗湿的作用
淡味药多治疗水肿,脚气浮肿,小便不利
Eg.薏苡仁,灯芯草,茯苓,泽泻等

【淡附于甘】
涩:收敛,固涩
多治自汗盗汗,久泄久痢,遗尿,滑精
Eg.莲子固涩止带,赤石脂涩肠止泻

归经

归经:表示药物作用部位
归,即归属,指药物作用的归属;经,即人体的脏腑经络。归经,即药物作用的定位。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,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,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。

归经是以脏腑、经络理论为基础,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。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,在病变时,体表的疾病,可以影响到内脏;内脏的病变,也可以反映到体表。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,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。如肺经病变,每见喘、咳等证;肝经病变,每见胁痛、抽搐等证;心经病变,每见神昏、心悸等证。我们根据药物的疗效,与病机和脏腑、经络密切结合起来,可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、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医疗作用。如桔梗、杏仁能治胸闷、喘咳,归肺经;全蝎能定抽搐,归肝经;朱砂能安神,归心经等。这说明归经的理论,是具体指出药效的所在,是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。

脏象学说
所谓脏象学说,即论述人体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,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。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,又是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。如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,即可导致失眠、多梦、神志不宁、癫狂、痴呆、健忘、昏迷等症,分别选用酸枣仁(养心安神)、远志(宁心安神)、朱砂(镇惊安神)等可减轻或消除上述各症,使其归心经。

经络学说
所谓经络学说,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。它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,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。该学说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,还有许多经络,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。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,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,构成一个整体。体外之邪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,脏腑病变亦可循经络反映到体表,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不同的症状。当某经络发生病变出现病证,选用某药能减轻或消除这些病证,即云该药归此经。如足太阳膀胱经主表,为一身之藩篱,风寒邪侵入,可引发头项痛、身痛、肢体关节酸楚等症,投用羌活(散风寒湿止痛)能消除或减轻这些症状,即云羌活归膀胱经。

药物特性
每种药物具有不同的形、色、气、味等特性,有些医家(特别是古人)有时也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,其中以五味多用。如辛入肺,陈皮、半夏均味辛,故归肺经;甘入脾,饴糖、甘草、党参均味甘,故归脾经等。然按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往往带片面性,即便是将其特性合参时也不准确。

升降浮沉

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。
升是上升,降是下降,浮是发散上行,沉是泻利下行。

升浮药上行而向外,有升阳、发表、散寒等作用。

凡气温热,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作用,如麻黄、桂枝、黄芪之类。
凡气寒凉,味苦酸的药物,大多有沉降作用,如大黄、芒硝、黄柏之类。
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,如辛夷、荷叶、升麻等。
子、实及质重的药物,大多沉降,如苏子,枳实、寒水石等。